科普文章
科 普 | 自闭症≠天才病,这些来自星星的小天使需要更多的爱与理解!
刚刚过去的4月2日是“世界自闭症日”(World Autism Awareness Day)。提到自闭症,很多人会联想到“天才”“不爱说话”或“行为怪异”等标签。但真实的自闭症远比影视剧里的故事复杂得多。周末和孩子一起参加了“爱你很融易”的公益活动,感触很多,作为一名精神科护士,今天我想用轻松的方式,带您重新认识这群“来自星星的孩子”。
一、自闭症症≠“社恐”或“性格内向”
“我家孩子只是比较害羞,长大就好了!”——这是门诊最常听到的误解之一。
实际上,自闭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,核心问题是社交沟通障碍和刻板行为/兴趣比如:
‼ 孩子可能对父母的呼唤毫无反应,却对空调滴水声异常敏感;
‼ 无法理解“开玩笑”或“比喻”(你说“下雨了要打伞”,他可能真的会去击打一把伞);
‼ 坚持走固定路线、吃固定食物,改变会引发剧烈焦虑。
二、自闭症谱系障碍:从“需要支持”到“天才”
自闭症谱系障碍(Autism Spectrum Disorder, ASD),个体差异极大:
⚠轻度(如阿斯伯格综合征):语言能力正常,甚至在某领域(数学、绘画、记忆)有惊人天赋,但社交仍显笨拙;
⚠重度:可能伴随智力障碍、无语言能力,需要终身照护;
大多数患者介于两者之间。
三、那些关于自闭症的“美丽误会”
1. “他们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”
✅真相:他们渴望互动,但不知如何表达。比如,一个孩子反复拍打你,可能是他想说“我喜欢你”。
2. “自闭症孩子都有特殊天赋”
✅真相:仅约10%存在“学者综合征”(如超强记忆力),多数孩子更需要基础生活技能训练。
3. “长大后就好了”
✅真相:自闭症是终身伴随的,但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生活质量。
四、科学干预:从“矫正”到“共处”
过去认为自闭症必须“治愈”,现在更强调“神经多样性”理念——帮助他们适应社会,而非强行“改造”。 有效方法包括:
✅结构化教学(TEACCH):用视觉时间表、固定流程减少焦虑;
✅应用行为分析(ABA):通过奖励强化正向行为;
✅社交故事训练:用绘本教孩子理解“如何打招呼”“为什么不能抢玩具”。
小贴士:干预没有“神药”,警惕那些宣称“彻底根治”的骗局!
五、普通人如何帮助自闭症群体?
1. 遇到公共场所哭闹的孩子:少一分指责,多一分包容(可能是感官超负荷引发的崩溃);
2. 简单沟通技巧:用短句、避免比喻,允许他们用图片或手势回应;
3. 支持公益:购买自闭症儿童的手工作品,或参与志愿者活动。
六、来自星星的“超能力”
尽管面临挑战,自闭症人士往往有独特优势:
● 细节洞察力:能发现常人忽略的图案或数字规律;
● 真诚纯粹:不说谎、不玩心机;
️● 执着专注:在感兴趣领域可能成为专家。
自闭症不是浪漫的“星星童话”,也不是可怕的“人生绝境”。它只是人类神经多样性的其中一种呈现方式。在世界自闭症日,我们不需要煽情的眼泪,只需要多一份了解,多一点“不打扰的温柔”。
本文版权归北京安定医院所有。图片来自网络。(作者:吴飞)